你好五话寺(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的古籍记载)

AI游戏7个月前发布 AI中文网
110 0

1、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的古籍记载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的古籍记载。燧人氏是传说中第一个发明人工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你好五话寺《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你好五话寺(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的古籍记载)

《拾遗记》云: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清末着名学者尚秉和先生说:火自无而有者也,其发明至为难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实藏火,不知几经攻治,几经试验,始钻木得之。其功又进于有巢,而即以是为帝号,可见当时之诧为神圣,而利赖之深矣。又说:或谓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为号,岂知燧人既发明出火,其智慧岂尚不知炮食?况炮者裹肉而烧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

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还说: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于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几,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实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关矣,水之冰者可燠饮,居之寒者可取温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犹后也。当夫登台传教,广播为用之时,万民之感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发达美备耳。其创于燧人,无疑也。尚秉和先生认为,戴庆幸为何如,真惊天动地之伟业矣。既有火则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为之,今所谓石器时代也。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

2、邙山之战与兰陵王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

邙山之战与兰陵王高长你好五话寺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

兰陵王与邙山之战:兰陵武王高肃,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_,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_,文襄第四子也

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

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

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

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

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兰陵王,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3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3、晋朝第一个皇帝是谁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为何晋朝会灭亡

晋朝第一个皇帝是谁?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为何晋朝会灭亡?

晋朝第一个皇帝是谁?

西晋的第一代皇帝名叫: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但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_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晋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晋武帝不用。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

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其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

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于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皇权低落,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但是由于朝廷担心野心家藉此势力大涨,进而篡位,所以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你好五话寺,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晋惠帝司马衷

字正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西晋的第二位皇帝。

他的统治时间是从290年到306年。

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灭亡。

晋朝是怎么走向来灭亡的呢?

西晋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一带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本身都是被世家门阀收作奴婢。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谥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压抑江东世族。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未能统一中国。

公元397年东晋一代昏君晋孝武帝司马曜因酒后胡言乱语被宠妃张贵妃谋杀,白痴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奸臣会稽王司马道子掌权。同年,兖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以清君侧诛杀王国宝为由起兵,司马道子杀王国宝使其退兵。398年王恭、庾楷及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共同发动叛乱,后王恭被杀,殷仲堪、桓玄退兵。400年孙恩以五斗米道为号召发动叛乱,攻扰东晋东部沿海地区。此时桓玄先后兼并杨_期和殷仲堪,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402年,桓玄叛乱,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想利用北府军刘牢之抵抗,结果因刘牢之反水而失败。桓玄占领建康,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均被杀。403年桓玄迫使白痴皇帝司马德宗封他为楚王,进位丞相,得10郡封地为楚国,兴建楚王宫,受九锡殊礼。404年桓玄废黜晋安帝司马德宗,篡位并改国号为楚,东晋灭亡。

同年刘裕在京口聚众起义,灭亡桓楚政权,恢复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位,东晋得以复国,但实权基本上掌握在刘裕等北府系军阀手中。刘裕执政后,消灭了卢循、谯蜀等割据政权,北伐消灭南燕、后秦,势力逐渐强大。418年,刘裕受封为宋公,建立宋公国。419年,刘裕杀害晋安帝司马德宗,另立其弟司马德文为皇帝,史称晋恭帝。同年刘裕进爵为宋王,封国有20郡,受九锡殊礼,加十二旒冕、天子旌旗,在寿春城建宋王宫。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刘宋,东晋自此灭亡。

灭亡原因:

1、统治集团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权力分散:

①世家大族势力膨胀,严重危害中央集权,东晋皇权从一开始就非常弱小,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王、庾、桓、谢等大士族轮流坐庄,东晋皇帝形同虚设,这注定了它早晚必然灭亡的命运;

②东晋长期实行侨置郡县制度,优待北方流亡士族,压迫南方士族和所有寒门庶族,政治腐败黑暗,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激化,引发了孙恩、卢循叛乱;

2、东晋皇帝除晋明帝外都是昏君或庸君,其中晋安帝司马德宗口不能言,是个白痴,有严重智力障碍,皇帝的极度昏庸给了桓玄、刘裕等野心家在乱世中崛起的机会;导致宫廷实权派内斗,以及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3、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导致小数民族入侵。

东晋时期,北方是十六国混战的局面,东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无法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

东晋灭亡: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晋朝是被谁所灭?

刘裕掌控朝廷,荆州刺史刘毅忌妒,意图举兵。412年刘裕抢先讨伐之,刘毅兵败自杀。谯蜀为东晋叛将谯纵所建。在405年时,益州刺史毛璩率军讨伐江陵桓振,蜀军不愿远征,便推谯纵为主叛晋。随后攻陷成都,杀死毛璩,谯纵也自号成都王。408年晋廷派刘敬宜率军讨伐但失败。413年刘裕派西陵太守朱龄石率军西伐,攻占成都。谯纵败退自杀,谯蜀亡。

卢循为孙恩继承人,桓玄为安抚之任为永嘉太守,但他仍不断袭扰沿海。404年卢循由海路攻占广州,隔年晋廷为安抚而命他为广州刺史。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机,与其姐夫徐道覆分二路北伐,合溃刘毅于桑洛州,乘势攻入京师建康,史称卢_之乱。

此时刘裕已赶回,卢循和徐道覆发生内讧,卢循久攻京师不破,撤守寻阳。10月徐道覆进攻江陵,为守将刘道规所败。12月卢循败于晋军,退守广州。411年刘裕派兵击杀徐道覆。卢循最后于交州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歼灭,投水自杀,至此乱事平定。

刘裕消灭若干异己后,为了名正言顺称帝,先后发动两次北伐。当时南燕慕容超屡屡入侵,409年刘裕率军伐南燕。于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擒杀慕容超,南燕亡。而后因卢循叛乱,刘裕回师。后秦因为屡遭夏主赫连勃勃入侵,国势大衰,幼主姚泓初立。416年12月刘裕再度北伐,连克许昌、洛阳。隔年刘裕兵分两路围攻关中,最后攻破长安,后秦亡。

但于该年冬天,留守京师的刘穆之突然去世,为免朝廷生变,刘裕不得不亲返。他命其幼子刘义真同王镇恶、沈田子等诸将防守长安,后来诸将内哄,夏主赫连勃勃率军攻击。417年冬刘裕命刘义真等将领率军东归,遭夏军追击,元气大伤,至此北伐结束。

关中失守后,刘裕开始积极谋取帝位。同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其弟德文,为晋恭帝。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后,至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4、后羿射下了几个太阳后羿射日的故事

后羿射下了几个太阳?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古时候,东方天帝有十个儿子,都是太阳,这十个太阳跟他们的母亲在东海边上住。天帝之妻经常把她的十个孩子放在东海洗澡,洗完澡后,让他们到一棵大树上休息,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都是鸟形,所以大树就成了他们的家,他们中有九个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栖息,另一个则在树梢上栖息。

当黎明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照射人间,把光和热洒向整个世界。十个太阳轮流当班,每天一换,秩序井然,天地万物一片欣欣向荣的的景象。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过得既美满又幸福。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经常面向天空磕头作揖,对他们顶礼膜拜。

可是,时间已久,这十个太阳就觉得一个一个的轮流很无聊,他们想要一起周游天空,那样玩得更痛快。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双轮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万物就受不了了: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烧死了许许多多的生命。所有的树木庄稼和房子都被烧成了灰烬,森林也着火了,剩余的人们和动物,四下流窜,发疯似地寻找可以躲避灾难的地方。

于是河流干枯,大海即将干涸,所有的鱼类也死光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陆地上的人和家畜无以为生,还成为野兽口中的食物。人们在火海灾难中苦苦挣扎,祈求上苍的恩赐!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大神叫后你好五话寺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被天帝召唤去,领受了驱赶太阳的使命,他看到人们在火难中惨不忍睹,便暗下决心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于是,后羿爬过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上,登上了一座面临茫茫大海的大山,后羿拉开天帝赏赐的万斤力红弓,搭上千斤重的白色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声,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弓搭箭,嗡地一声,两个太阳同时被射落了。

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在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下子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到处乱转。就这样,后羿又连射两箭,箭无虚发,一共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点一点地消失了,人们顿感清凉爽快,于是欢呼雀跃。

剩下最后那个太阳,他怕极了,就按照后羿的吩咐,老老实实地为大地和万物继续贡献光和热。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晚上从西边山上落下,温暖着人间,保持万物生存,人们安居乐业。但是,后羿却因为射杀天帝的九个儿子,不准再回天庭。

5、两晋十六国风云录:东晋王坦之

王坦之,字文度,祖籍太原晋阳,东晋大臣。出身世家大族,官路坦荡,历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后与谢安共掌朝政,因为倒拿手板被人们认为气度不如谢安,卒后赠尚书。有集七卷传于世。善书,淳化阁帖卷三有行书四行。

人物生平

王坦之,字文度,祖籍太原晋阳,东晋大臣。王承之孙,王述之子,深得父亲宠爱。弱冠即与郗超并称,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有重名。自矜门第,不满江将选己为尚书郎。简文帝司马昱为抚军时,辟为掾,累迁参军、从事中郎,加散骑常侍,出为大司马桓温长史,徵拜侍中,领本州大中正。

人物履历

简文帝去世前,劝谏其不要以桓温仿周公事居摄,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与谢安一道保住了晋室社稷。孝武帝司马曜即位,迁中书令,领丹杨尹,寻授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镇广陵。与谢安同时辅佐朝政,苦劝谢安戒绝声色,谢安没有听从。不满时俗,贬抑庄子之学,崇尚刑名之术,著有废庄论。卒年四十六岁,追赠尚书仆射、安北将军,谥曰献。临终给谢安、桓你好五话寺冲写信,言不及私,惟忧国事。四子:王恺、王愉、王国宝、王忱。

轶事典故

又领本州大中正。简文帝临崩,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帝曰:天下,傥来之运,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帝乃使坦之改诏焉。

温薨,坦之与谢安共辅幼主,迁中书令,领丹阳尹。俄授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镇广陵。将之镇,上表曰:臣闻人君之道以孝敬为本,临御四海以委任为贵。恭顺无为,则盛德日新;亲杖贤能,则政道邕睦。昔周成、汉昭,并以幼年纂承大统。当时天下未为无难,终能显扬祖考,保安社稷,盖尊尊亲亲,信纳大臣之所致也。

相关事件

伏维陛下诞奇秀之姿,禀生知之量,春秋尚富,涉道未广,方须训导以成天德。皇太后仁淑之体,过于三母,先帝奉事积年,每称圣明。臣愿奉事之心,便当自同孝宗;太后慈爱之隆,亦不必异所生。琅邪王、余姚主及诸皇女,宜朝夕定省,承受教诲,导习仪刑,以成景仰恭敬之美,不可以属非至亲,自为疏疑。昔肃祖崩殂,成康幼冲,事无大小,必谘丞相导,所以克就圣德,实此之由,今仆射臣安、中军臣冲,人望具瞻,社稷之臣。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愚谓周旋举动。皆应谘此二臣。二臣之于陛下,则周之旦,汉之霍光,显宗之于王导。冲虽在外,路不云远,事容信宿,必宜参详,然后情听获尽,庶事可毕。又天听虽聪,不启不广;群情虽忠,不引不尽。宜数引侍臣,询求谠言。平易之世,有道之主犹尚诫惧,日昃不倦;况今艰难理尽,虑经安危,祖宗之基系之陛下,不可不精心务道,以申先帝尧舜之风。可不敬修至德,以保宣元天地之祚?表奏,帝纳之。

历史评价

康子及袁宏并有疑难,坦之标章句,一一申而释之,莫不厌服。又孔严著通葛论,坦之与书赞美之。其忠公慷慨,标明贤胜,皆此类也。

初,坦之与沙门竺法师甚厚,每共论幽明报应。便要先死者当报其事。后经年,师忽来云:贫道已死,罪福皆不虚。惟当勤修道德,以升济神明耳。言讫不见。坦之寻亦卒,时年四十六。临终,与谢安、桓冲书,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追赠安北将军,谥曰献。坦之四子:恺、愉、国宝、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