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玄武门之变参与的武将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参与的将领有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李世民率领这些将领,在玄武门附近埋下伏兵。伏击准备入朝的李建成、李元吉 。
最终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因是继承人问题,皇室内部起了极大的冲突。冲突的一方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另方则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秦王李世民。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官属和军事力量,暗中招兵买马,笼络人心。随着天下局势的稳定,到武德六七年以后,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高祖李渊经常在两边摇摆。由于太子一方争取到了后宫的支持,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渊越来越倾向于太子。在数度暗算失败以后,李建成、李元吉分散秦王的属下,削夺他的兵权,准备寻找时机除掉秦王。
李世民的态度则一直不明确,他和对手一样,也在暗中扩大自身实力,甚至收买对方心腹,但在表面始终容忍退让。在对方的步步紧逼和下属的忠心劝谏之下,公元626年六月,秦王发动兵变,一举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因为事变发生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所以被后世称为“玄武门之变”。
2、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政变,这十人结局如何?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六月初四,大唐发生了巨变,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带领十名将领在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进皇宫的路上玄武门设下伏击,李世民带领十名将领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在玄武门击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从而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开启了贞观之治。
据《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记载:“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平之。
李世民带领的这十名将领也后世称为玄武门十将,下面就来说一说这十人的最终下场如何。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出身将门之后,他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名将,母亲则是北齐皇室乐安王高劢之女,可以算是名门之后,但长孙无忌自幼父母双亡,他与妹妹自幼就被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
高士廉与李世民之父李渊当时都在隋朝为官,两人交情不错,也因此长孙无忌自幼就与李世民结交,两人可谓是布衣之交,后来长孙无忌非常认可李世民为人品性,将妹妹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也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贤后长孙皇后,两人更是成为郎舅姻亲关系。长孙无忌也可以说是唐初功臣之中最了解李世民的大臣了。
玄武门之变主要就是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帮助李世民参与谋划,起初李世民不肯发动政变弑兄杀弟,当然,也可能是李世民想看看天策府众部属的决心故意表示不肯发动政变,当时房玄龄和杜如晦虽是谋臣,但毕竟是外人,不能和李世民说狠话,这时候正是长孙无忌痛骂了李世民一顿。
长孙无忌当时痛骂李世民大意就是:你当不当皇帝无所谓,但你得为部下着想啊,这么多人为了保你已经把太子和齐王得罪透了,将来如果太子继承皇位,我们这些人都将死无全尸。
长孙无忌一番话骂醒了李世民,也坚定了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的决心,因此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谋划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在政变当天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最心腹的人又亲自跟随李世民参与政变。
玄武门政变之后李世民顺利继位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篡改历史掩盖弑兄杀弟逼父屠侄的真相,他立刻命令长孙无忌为国使馆总纂官监修国史,就是因为长孙无忌是当时他最为信得过的人,两个人可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是一荣则荣,一损俱损关系,所以李世民就让长孙无忌去善后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记载。
后来李世民评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时就将长孙无忌列为第一位,以对李世民个人而论长孙无忌确实功劳无人可比,因此长孙无忌会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长孙无忌从始至终都是李世民最为倚重的外戚加重臣,李世民临终前将唐高宗李治也就是长孙无忌的外甥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时代长孙无忌是以辅政大臣身份辅佐唐高宗李治。
在唐高宗时代,长孙无忌权力达到顶峰,他借此机会排斥异己,先借房遗爱谋反逆案赐死了李世民诸子中最为文武双全最像李世民的儿子吴王李恪,这其中也有长孙无忌想替外甥唐高宗巩固皇权的想法,李恪之死是长孙无忌一手所致,长孙无忌赐死了李恪,也间接导致了后来武则天专权,李唐宗室无人出来制止。
在房遗爱一案中被牵连的李唐宗室不止李恪一人,李世民堂弟也是唐初名将李道宗也因为平素与长孙无忌不和,被长孙无忌故意牵扯进房遗爱案中,被长孙无忌借机褫夺封爵流放岭南途中病逝。
长孙无忌对李恪和李道宗两个很有威望且还很有能力的宗室进行迫害,最终他自己也遭到了报应,在唐高宗想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之时,长孙无忌坚决不许唐高宗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触怒了武则天。
长孙无忌的最后结果就是被一代女皇武则天用政治手段给整死了,可以说是老家雀败给了小家贼,武则天诬陷长孙无忌谋反,迫使唐高宗将长孙无忌罢官夺爵流放黔州(现今重庆彭水县一带),到了黔州之后很快武则天就派人逼令长孙无忌自尽,长孙无忌死后家产全被抄没。但唐高宗最后还是允许长孙无忌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时代还能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到了唐高宗时期权力达到巅峰就开始排斥异己,最终他还是败在了武则天手上,可以说是典型的现世报。
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忠实的死忠追随者,隋末时期尉迟敬德跟随军阀刘武周起兵,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在柏壁大破刘武周,尉迟敬德于是就投降了李世民,此后一直作为李世民天策府部将跟随李世民。
历史上的尉迟敬德不善谋略,但是他勇冠三军,可以作为大军开路先锋为主帅先驱披荆斩棘,所以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还是非常喜爱。而且尉迟敬德也多次在战阵中搭救李世民的性命。
李世民攻打洛阳军阀王世充时,曾经单骑刺探王世充军情,被王世充部将单雄信发现,单雄信一路追杀李世民,幸亏尉迟敬德出马打跑了单雄信救下了李世民。像这种战场上搭救李世民性命的事尉迟敬德没少干。
所以当李世民登基后,曾经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诬告尉迟敬德蓄养死士图谋不轨,李世民召尉迟敬德御前对质,尉迟敬德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把自己衣服解开,向李世民展示了他身上当初跟随李世民征战沙场为了救李世民留下的伤疤,这意思就是我如果想图谋不轨暗害你,当初还救你干什么。李世民看后痛哭不止,连忙向尉迟敬德道歉,认为自己不该怀疑尉迟敬德,最后君臣二人痛哭一场,澄清了误会。
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还是有些犹豫不决,除了长孙无忌痛骂李世民之外,尉迟敬德和侯君集也轮番劝说李世民,尉迟敬德更是说出了门外将士已经齐集,你现在说不干也晚了的话,也是坚定了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决心。
玄武门之变伊始,李世民抢先搭弓射箭一箭射死了大哥李建成,随后李元吉就逃跑,李世民单骑就去追李元吉,半道李世民的坐骑被树木绊倒,李世民摔下马来不能起身,李元吉回身就想杀害李世民,这时候正是尉迟敬德冲了上来,一枪挑死了李元吉。
后来李建成的部下薛万彻和冯立等人率军攻打玄武门,眼看玄武门攻破在即,又是尉迟敬德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带领李世民的玄甲兵去向唐高祖李渊逼宫,尉迟敬德直接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给李渊看,表面上尉迟敬德向李渊表奏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图谋作乱被李世民诛杀,他是来保护李渊安危的,但是尉迟敬德在给李渊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时就是在向李渊暗示,如果李渊再不交权,那下一个人头就是李渊了。
老奸巨猾的李渊当然知道此时该如何做了,他果断下旨遣散了李建成的部下薛万彻和冯立等人,然后就禅位给了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李世民这一方面的人都要求李世民严惩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将他们罢官夺爵抄没家产分给李世民这头的人,这时候尉迟敬德站出来坚决反对,尉迟敬德认为首恶已诛,不可再牵连其他人,更何况治理国家也需要这些人才,而且牵连面太广会引起政局动荡。
从这可以看出尉迟敬德不止骁勇善战,头脑也非常清醒,尉迟敬德的提议被李世民欣然采纳,李世民于是宽恕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
可以说尉迟敬德为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立下大功,后来尉迟敬德又跟随大唐战神李靖攻灭了东突厥。最后李世民在评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时,将尉迟敬德名列第七位。
尉迟敬德在李世民在位中后期自认为有大功与李世民,开始逐渐居功自傲起来,他先后与李世民的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不和,经常在李世民面前揭露他们的短处。
终于在后来尉迟敬德因为座位问题拳打了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之后,李世民对他忍无可忍,李世民汉高祖刘邦诛杀韩信、彭越的事情警告尉迟敬德,李世民说:“我之前认为汉高祖杀戮功臣过重,现在看到你做了高管之后居功自傲,狂妄不法,我才明白汉高祖的苦衷,希望你不要逼我做汉高祖,让我背上杀戮功臣的罪名。”
尉迟敬德听了李世民这番话之后终于被彻底警醒,他开始反思自己,于是尉迟敬德开始收敛,在唐太宗晚年,尉迟敬德干脆直接告老退休,从此闭门家中,以迷信道教丹药来打发时间,在此后十六年中尉迟敬德都是闭门谢客,不与政坛上其他官员交往,只结交道士追求丹药长生不老,后来直到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尉迟敬德才去世,享年74岁,死后唐高宗允许尉迟敬德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尉迟敬德可以说是历史上结局非常不错的开国功臣了,他前期居功自傲,但幸亏遇到的是不善于诛戮功臣的李世民,在经过李世民警告之后,中后期尉迟敬德反思自身开始收敛,最终使得自己得享天年。
自寻死路的功臣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为人行事就是比较浮夸,文武都不行,但是一张嘴却是非常能说会道,后来侯君集被李世民所赏识加入了天策府,被李世民所倚重。
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犹豫不决时,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四人都是力劝李世民发动政变,坚定了李世民的决心。
玄武门之变时,侯君集率领玄甲兵在外廷接应尉迟敬德控制了唐高祖李渊和李渊的心腹重臣。
李世民登基后,侯君集又跟随李靖征讨吐谷浑,大破吐谷浑,之后又单独率军攻灭了高昌古国。以功劳而论,侯君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七位。
在攻灭高昌古国时,侯君集私吞高昌国财宝,又纵容部下劫掠,班师回朝后受到了司法追究,侯君集被弹劾入狱,最后李世民念及侯君集的功劳赦免了他的罪过。
侯君集出狱之后便开始怨恨李世民,恰好当时李世民的东宫太子李承乾因为李世民过度宠爱其弟魏王李泰,所以李承乾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又正好是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官员,于是李承乾通过贺兰楚石的关系联系上侯君集,向他请教自保之道。
侯君集认为李承乾为人昏庸无能可以加以利用,他就想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通过兵变逼迫李世民让位于李承乾,到时候侯君集又有了拥立之功,李承乾为人昏庸无能,易于把控,届时侯君集就可以专权擅政了。
于是侯君集就劝说李承乾兵变逼李世民退位,但李承乾逼父退位的事情很快就败露了,李承乾被李世民废为庶人,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为求自保立刻就出卖了岳父,将侯君集与李承乾的谋划一五一十都交代给了李世民。
侯君集这回被司法论罪死刑,李世民认为侯君集是有大功的功臣,不忍心杀戮侯君集,群臣一再劝说不杀侯君集天理难容,于是李世民挥泪批准了侯君集的死刑,但要求给侯君集留全尸,于是侯君集被赐自尽。
按照唐代律法,侯君集犯的是谋逆之罪,家人都理应被处以极刑,但侯君集死后李世民保全了他的家人,只是将他的家人流放岭南。
这也可以说明李世民算是历史上对功臣杀戮比较少的皇帝了,以侯君集的罪过放到哪个皇帝身上都基本是满门抄斩的结果,但侯君集不仅保留全尸,还保全了家人子孙。而侯君集作为开国功臣也是自寻死路,才逼得李世民对他举起了屠刀。
勤政爱民的张公瑾
张公瑾最初是洛阳军阀王世充的部属,王世充被李世民攻灭后,张公瑾也投降了唐朝,后被李世民所赏识选入天策府,成为李世民的得力幕僚。
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犹豫不决,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敬德轮番劝说,李世民就想着通过占卜决定是否发动政变,此时,张公谨从外而入,将占卜的龟壳扔在地上,并对李世民说道:“占卜是为决定疑难之事,现在事情并无疑难,还占卜什么?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难道能够停止行动吗?”李世民对此深表赞同,于是坚定了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决心。
后来在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的部下薛万彻和冯立领军进攻玄武门,张公瑾臂力过人,一个人独自关闭玄武门死顶着玄武门,暂时挡住了薛万彻和冯立军队的进攻,为尉迟敬德和侯君集控制唐高祖和朝中重臣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李世民登基后张公瑾又作为李靖的副手率军参与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张公瑾因这些功劳被封为郯国公,后来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位列第十八位。
张公瑾文武双全,武能为统帅攻伐他国,文能对内治理地方,张公瑾最后唐太宗任命为襄州都督,张公瑾在治理湖北襄阳地区时为官清正廉洁,能为百姓伸张公义,在地方上官声非常好,深得百姓爱戴。
贞观六年(632年),张公瑾在襄州都督任上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39岁,张公瑾去世后李世民极为悲痛,他不顾群臣劝阻要到郊外冲着张公瑾去世的方向哭祭。
张公瑾是李世民的开国功臣中官声比较好,为官比较清正廉洁的功臣,但很可惜他最终因为在职位上认真负责积劳成疾而去世。
戍边名将刘师立
刘师立最初也是洛阳军阀王世充的部属,王世充被李世民攻灭后,刘师立投降唐朝,李世民赏识刘师立勇武,引以为亲卫。此后刘师立就一直作为李世民的亲卫随李世民征战沙场。
玄武门事变时刘师立依旧是作为李世民的亲卫护卫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登基后,刘师立就被李世民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
李世民登基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心腹罗艺不满,罗艺因为与李建成关系密切,担心李世民继位后对自己进行政治清算,于是举兵反唐。刘师立与罗艺曾经同在隋朝为官,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因此罗艺举兵反唐之后,很多人都劝李世民提防刘师立与罗艺勾结,建议李世民免去刘师立右武侯大将军的职位。
刘师立为了证明自身清白,主动申请率军平定罗艺叛乱,李世民对刘师立非常信任,也想让刘师立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派刘师立统军前往平定罗艺叛乱。
后来刘师立果然不负李世民的厚望和信任,很快平定了罗艺叛乱,罗艺兵败逃亡路上被部下所杀。刘师立因此被李世民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岐州都督、襄武郡公。
唐代的岐州指的是现今陕西凤翔一带,当时这属于唐朝的边境,刘师立从此成为了唐朝初期的戍边名将。在岐州任上,刘师立先后抵御了党项和吐谷浑的入侵。
贞观十四年(640年)刘师立因病去世,整体来说作为戍边名将刘师立的结局还是非常不错。
江湖游侠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是长安人士,自幼性格就是豪爽侠义,少年时曾是长安一带有名的江湖游侠,后来公孙武达因为侠名和勇气被隋朝征召为骁果侍卫,李渊占领长安后,公孙武达投降了唐朝。
后来公孙武达被李世民相中,选入天策府作为李世民的亲卫。此后公孙武达就开始了和李世民出生入死征战沙场,在大战刘武周时,正是公孙武达拼命救护了李世民,拼死力战击退了刘武周的部将宋金刚。
玄武门之变时公孙武达也是追随李世民发动政变,直至李世民登基为帝,李世民登基之后,公孙武达也成为统军一方的名将,曾率军征讨东突厥。
公孙武达最后以右武卫大将军的身份在唐高宗永徽年间病逝,死后被唐高宗下诏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李世民的亲家独孤彦云
独孤彦云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独孤家族出身,但他这个家族可并不是真的复姓独孤,他的家族本姓李,因为独孤彦云的父亲独孤楷是北周名将独孤信的家臣,深得独孤信喜爱,所以被赐姓为独孤。
大家都知道独孤信生了三个女儿都是皇后,这其中之一的皇后就是唐高祖李渊的老妈被追谥为元贞皇后。因此李家与独孤家族世代交好,独孤彦云在李渊占领长安后就归附了李渊,后来被李世民选入天策府。
独孤彦云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本来应该得到封赏享福了,但是李世民登基之初,东突厥颉利可汗想利用大唐内部不稳的机会攻打长安,于是又展开了长安保卫战,在长安保卫战中独孤彦云力战东突厥而牺牲。
李世民十分悲痛独孤彦云之死,后来李世民念及独孤彦云陪伴自己征战半生,结果却一天荣华富贵都没有享受到又牺牲在了对东突厥的战斗中,于是下旨将自己最喜爱的十四女安康公主下嫁独孤彦云之子独孤谋,后来唐高宗又让独孤彦云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李世民的保镖头子杜君绰
杜君绰最初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的一支义军首领,李渊平定长安之后,杜君绰归顺了李渊,之后就被李世民相中选入天策府,跟随李世民征战沙场。
李世民登基之后,杜君绰就被任命为禁军统领,专门护卫玄武门,可见李世民对杜君绰的信任。此后终李世民一朝杜君绰基本作为李世民皇宫禁军将军的身份出现,说白了杜君绰到了最后就是李世民的保镖头子了,通常这类人都是既低调又深受皇帝信任的人。
到了唐高宗时期,由于唐朝的开国名将逐渐老死凋零,唐高宗想征讨朝鲜半岛,于是启用了当了半辈子保镖头子的杜君绰为辽东道经略大使,负责前线征讨朝鲜半岛的事务。
杜君绰虽然常年出任皇宫禁军将军的职务,很少亲临一线战场,但是当年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经验还是在的,所以杜君绰不负唐高宗厚望,率军击溃了朝鲜权臣泉盖苏文之子泉男生,斩首朝鲜士兵三万余人得胜回国。
最后杜君绰被唐高宗册封为左戎卫大将军,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杜君绰在上早朝时突发类似于心脏病似的疾病猝死于朝堂之上,享年61岁,唐高宗对杜君绰的猝死非常悲痛,特许杜君绰陪葬李世民昭陵,整体来说杜君绰的结局也非常不错。
薛仁贵的伯乐郑仁泰
郑仁泰是早期李渊在山西出任太原留守时候的部下,那时候郑仁泰就与李渊的二公子李世民相交甚好,郑仁泰积极拥护李渊晋阳起兵,李渊建立大唐之后,郑仁泰就被李世民调入了天策府,从此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郑仁泰虽是李世民早期的左右心腹,但李世民登基后他的官职并不高,只出任了统军一职。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开始亲征朝鲜半岛,这时候郑仁泰又被提拔成了左屯卫将军随李世民亲征朝鲜半岛。
在这期间郑仁泰发现了还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贵,后来薛仁贵在征讨朝鲜之战中渐露头角成为了贞观后期的可用将才。
到了唐高宗时代,铁勒九部发生叛乱,老将已经逐渐凋零,唐高宗启用郑仁泰为左武卫大将军兼铁勒道行军大总管,以薛仁贵为他的副总管,率兵征讨铁勒,之后郑仁泰与薛仁贵率军征讨铁勒九部,三战三捷,天山一战,郑仁泰和薛仁贵大破铁勒九部十余万人打的铁勒九部一蹶不振。
之后郑仁泰又作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为大唐戍卫边境防备吐蕃,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郑仁泰在青海管道行军大总管任上病逝,享年63岁,陪葬李世民昭陵。
郑仁泰作为李世民早期心腹,但在贞观时期政治地位并不高,史书中对他在贞观时期的记载几乎很少,可能是贞观时期名将云集掩盖了郑仁泰的锋芒,直到唐高宗时代,唐初开国名将日益凋零,郑仁泰凭借老资历开始展现自身的能力,统军一方,为大唐开疆拓土,而且结局也是非常不错。
大盗从良李孟尝
李孟尝本来出身赵郡李氏世家,但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就已经开始没落,李孟尝长大之后恰逢隋末农民大起义,于是李孟尝入山为盗,是河北一带有名的巨盗。
后来李孟尝归附了另一位实力强大的大盗王君廓,之后王君廓率军投降了瓦岗李密,李孟尝也随王君廓投降李密。最后王君廓脱离李密,归顺了唐朝,李孟尝也由此归顺了唐朝。
归顺唐朝之后李孟尝获得李世民赏识被调入天策府,最终李孟尝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李孟尝被任命为右监门中郎将,和杜君绰的官职相类似,李孟尝的官职也是负责皇帝保卫工作。
但是李孟尝在负责李世民保镖工作之余,还偶尔能亲临一线战场杀敌,在贞观三年(629年)之后李孟尝一直作为唐初名将李勣的副手参与征讨东突厥。
讨伐完突厥后,李孟尝又回到中央继续担任皇帝的保镖头子工作,一直到唐高宗时代李孟尝官至右监门卫大将军,依旧还是主要负责首都和皇宫的保卫工作。
但唐高宗对李孟尝还是很信任,唐高宗外出巡幸时,李孟尝都是作为长安留守保卫都城长安。乾丰元年(666年),李孟尝暴毙在自己家中,享年74岁,死后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写在最后
总体来说当初跟随李世民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十名将领结局下场都比较好,除了极个别的像侯君集这样自寻死路还有独孤彦云英勇牺牲之外,基本都是享受到了荣华富贵,并且安享晚年,而且绝大多数人都陪葬在了李世民的昭陵之内,可见李世民对功臣是很有感情的皇帝。
相比于历史上其他皇帝动辄诛戮开国功臣,李世民还算是历史上对开国功臣比较不错的皇帝了,唐初的开国功臣除了一些像侯君集这样自寻死路的功臣之外基本上都得到了善终。
历史上能做到与功臣同甘苦,共富贵的皇帝不多,李世民算是其中之一,不管李世民对待父亲、兄弟、侄子有多么狠辣,但是他对待功臣这方面还是非常温情的。
自古以来与普通人是同甘苦难,共富贵容易,而与帝王则是同甘苦容易,共富贵难,李世民是历史上极少数能与功臣同甘苦,共富贵的温情皇帝,李世民不是一个好儿子、好弟弟、好哥哥、好伯父、好叔叔,但他绝对是一个好皇帝,他对得起天下人,却唯独对不起他的父亲、哥哥、弟弟和侄子。
3、“玄武门之变”中跟随李世民的九个将领,他们都有谁呢
“玄武门之变”中。跟随李世民的9个将领包括尉迟敬德,张公瑾,公孙武达,杜君绰,郑仁泰,侯君集,刘师立,独孤彦云,李孟尝。他们在玄武门之变里为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玄武门之变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次兵变行为,他的主角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园626年的时候,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等人,成功登上大位,今天我们讲一下在这场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的九位将领。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成员。他一开始是跟随刘武周的,后来刘武周败了,尉迟敬德跟了李世民,还曾经救过李世民的命,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还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张公瑾一开始是跟随王世充的,后来跟了李世民,为李世民效力。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摇摆不定,也是张公瑾等人帮助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的。
杜君绰也是李世民手下的将领。虽然本事没有尉迟敬德等人厉害,但也是李世民手下的重要将领之一,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独孤彦云是唐朝初期的有名将领,后来还和李世民做了儿女亲家。在作战方面非常的勇猛,后来也是在战场上牺牲的。
郑仁泰是很早就跟随李世民的手下,为李世民立了很多功,是李世民的嫡系势力。李世民上位以后,也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孟尝本来是山贼,后来跟了李世民以后,对李世民忠心耿耿,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也参与其中,为李世民立下大功。后来李世民上位以后,李孟尝也是李世民的重要将领之一。
刘师立也是李世民手下的佼佼者,一开始的时候是跟随王世充的,后来投靠了李世民,忠于李世民。也曾参加玄武门之变,为李世民立下大功。
侯君集是唐初名将。但是他曾经和太子李承乾站在一起过,后来还支持李承乾,李世民上位以后,有人告发了侯君集,而李世民也没有念及旧情,直接处决了侯君集。
公孙武达是李世民的悍将,能征善战,是最早跟随李世民的一批人。为李世民立下了很多战功,后来是在李治统治时期去世的。
4、参与玄武门之变的都是哪九位将军?
“玄武门之变”可议之处还真不少,甚至连具体的参与者都有谁都说不清。《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之。”
长孙无忌列传里再记“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张公谨列传里三记“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
关于其他人的记载中,则基本没有在事件中的具体贡献,主要是事后的加官进爵、所受封赏:
“及将诛隐太子,士廉与其甥长孙无忌并预密谋。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太宗升春宫,拜太子右庶子。”(高士廉)
“渐蒙恩遇,参预谋议。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侯君集)
“隐太子之诛也,通复检校行台仆射,驰镇洛阳。”(屈突通)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房玄龄)
“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杜如晦)
“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秦叔宝)
“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事定,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程知节)
“隐太子建成、巢剌王元吉竞以金帛诱之,志玄拒而不纳,密以白太宗,竟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建成、元吉。”(段志玄)